近日,由贾樟柯监制、王晶执导,吉利德科学公益支持的电影《不止不休》在全国热映,影片设置于2003年,讲述了一位26岁的青年实习记者韩东从怀揣新闻理想到揭露真实、揭开真相的成长之路。
影片中虽然讲述的只是一个记者的成长故事,但伴随着故事的开始,一场一亿乙型肝炎病毒(HBV)感染群体与疾病和歧视抗争的“战歌”也随之揭幕。
(相关资料图)
偏见与不理解
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不止不休
当时的亚洲还是乙肝病毒肆虐的重灾区,全球2/3以上的慢性乙肝患者均生活在亚洲。根据1992年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,中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近1.3亿人,简单来说就是在当时的中国,街上你所见的人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感染了乙肝病毒,其感染率更高达57.6%。
阳光普照之下,他们却被视为洪水猛兽一般,只能生活在阴影中,逐渐被边缘化。“这个人有病,快离他远一点!”类似这样的歧视,对于当时的乙肝病人来说简直是习以为常。工作的限制、生活的苦楚、旁人的偏见无一不像阴雨一般,时时刻刻笼罩于头顶。
2003年,“中国乙肝歧视第一案”引起举国上下的强烈关注、轰动一时,芜湖市一青年在芜湖市公务员考试中名列第一,却由于在体检中被查出携带有乙肝病毒,未被录用。同年11月,该青年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,成为全国用行政诉讼方式维护乙肝感染者权益的第一人。
这一战打响,当时一亿乙肝病毒感染群体者迅速呼应,主张呼吁消除歧视,随着媒体、医学专家以及乙肝病毒感染群体的持续发声,2010年人社部、教育部、卫生部三部委联合发布通知取消入学、就业体检中乙肝五项的检查,乙肝感染者终于在求学、求职上面的权利才得到了一定改善。
而在日常生活中与乙肝患者正常接触真的会被传染吗?答案自然是否定的。“乙肝歧视很大程度上来自大众对乙肝的误解,对病毒传播途径的认知偏差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流行病学专家庄辉在科普乙肝病毒中说道,“母婴、血液和性接触是乙肝病毒传播的三大主要途径。乙肝病毒并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,日常生活、工作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,不会传染乙肝病毒。”
预防治疗缺一不可
攻坚之战在于他人更在于自身
面对乙肝,不仅大众需要正视,乙肝患者更要正视自身,不焦虑、不漠视,接受规范的治疗,从根源上降低乙肝病毒对自身的伤害。
乙肝在没有受到治疗干预后,有几率会变成慢性乙型肝炎,而慢性乙肝可能会演变成肝炎、肝纤维化、肝硬化,更甚者会演变成为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因之一,从而导致肝癌的发生。
对此,庄辉院士表示,“慢性乙肝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非常必要,因为只有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,坚持规范治疗,才可以让更多患者长期获益,延缓或减少乙肝相关肝功能衰竭、肝硬化失代偿、肝癌和其它并发症的发生,提高生存质量、延长生存时间。”
目前,我国乙肝防治与世界卫生组织(WHO)提出的目标差距还较大,乙肝防治之路任重道远。WHO要求在2030年,乙肝诊断率达到90%,目前我国只有18%乙肝患者被诊断;乙肝治疗率要达到80%,而今我国只有11%的患者接受治疗。
对此,我国更新发表最新版《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》,其中详细描述了如何规范和预防、诊断和抗病毒治疗,让更多慢性乙肝患者长期获益。
该版指南中更加明确的提出乙肝患者要首选抗病毒力强、耐药发生率低的一线药物如恩替卡韦、替诺福韦酷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,不建议使用抗病毒力低、耐药发生率高的非一线药物,如拉米夫定、阿德福韦、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肝患者,并建议对正在使用非一线药物的患者,尽快换用一线抗病毒 药。
而对于广大民众,鼓励一般人群在常规体检或就诊时检测HBAg、乙肝核心抗体(抗-HBc)和抗-HBs;对高危人群、孕妇、接受抗肿瘤(化疗或放射治疗)、免疫抑制剂和直接抗丙型肝炎病毒 药物(DAA) 治疗者、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(HIV) 惠者应进行HBSAg、抗-HBC和抗-HBs检查。对HBsAg、抗-HBc和抗-HBs均阴性者接种乙肝疫 苗。
对于乙肝,我们每个人能做的是早筛查、早诊断、早预防、早治疗,面对乙肝我们无需抗拒、抵触,每一个人都应为消除偏见,正视乙肝病毒感染群体和治愈乙肝病毒而不止不休。